
AI泡沫破滅了嗎?華爾街想知道人工智慧是否會賺錢
]
在這個科技財報季,華爾街人士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大問題:什麼時候有人會開始從人工智慧中真正賺錢?
自從ChatGPT 啟動人工智慧軍備競賽以來的18 個月裡,科技巨頭們承諾該技術將徹底改變每個產業,並以此為理由在運行大型人工智慧模型所需的資料中心和半導體上花費數百億美元。與這個願景相比,他們迄今為止推出的產品感覺有點微不足道——聊天機器人沒有明確的貨幣化途徑,人工智慧編碼和客戶服務等成本節約措施,以及有時會彌補不足的人工智慧搜尋。
但大型科技公司儘管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但在人工智慧或有利可圖的新產品方面獲得的顯著收入收益仍然相對較少,投資者開始變得焦躁不安。
亞馬遜(AMZN)週四的盈利和前景不太令人印象深刻,這可能主要歸因於人們擔心該公司在人工智慧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卻沒有太多成果,而此時其核心業務也面臨障礙。這導致該股週五下跌近 9%。英特爾 (INTC) 週四晚間表示,在為適應人工智慧浪潮而投入巨資後,目前正試圖透過削減 100 億美元成本並解僱數萬名員工來控制局面,該公司股價週五暴跌 25%。
簡而言之,投資者的擔憂可以歸結為:這一切真的有價值嗎?或者它只是該行業正在追逐的另一個閃亮物體,以實現其無限增長的夢想,然後放棄它並轉向下一個大目標?
正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基思·韋斯(Keith Weiss) 在微軟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說:「目前,業界圍繞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資本支出)要求以及貨幣化是否真正與之相匹配,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瑞銀分析師Steven Ju 詢問Google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人工智慧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幫助創造收入…(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削減成本?
高盛上週的一份報告詢問生成式人工智慧是否「支出太多,收益太少」。
谷歌和微軟的股價在公佈財報後均出現下跌,顯示投資者對其巨額人工智慧投資並未帶來遠超預期的結果感到不滿。 Meta 上個季度經歷了類似的股東挫敗感,但這次避免了同樣的命運,它展示了其人工智能投資如何至少為其核心業務做出貢獻,包括使公司能夠利用其人工智能工具輕鬆製作引人注目的廣告。
DA Davidson 分析師吉爾·盧裡亞(Gil Luria) 告訴CNN,一些投資者甚至預計,科技巨頭將在本季度開始表示將放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因為“人工智能沒有帶來他們預期的回報” 。
事實恰恰相反——Google、微軟和 Meta 都表示,他們計劃投入更多資金,為他們希望的人工智慧未來奠定基礎。 Meta 表示,目前預計全年資本支出將在 3.7 至 400 億美元之間,將指導下限提高 20 億美元。微軟表示,預計 2025 財年的支出將超過 2024 年起的 560 億美元資本支出。 谷歌預計今年每季的資本支出「等於或高於」120 億美元。 (即使對於極其富有的公司來說,這些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對於谷歌來說,其第二季度的資本支出約佔其總銷售額的 17%)。
科技領導者表示,他們需要的是更多時間──更多的時間。
微軟財務長 Amy Hood 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其資料中心投資預計將在「未來 15 年及更長時間內」支持其人工智慧技術的貨幣化。
Meta 財務長 Susan Li 告訴分析師,類似地,Meta 預計「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回報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實現」。她補充說:「Gen AI 是我們更早進入的領域…我們預計我們的 Gen AI 產品不會成為 24 年收入的有意義的驅動力。但我們確實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將開闢新的收入機會,使我們能夠從投資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這個時間範圍是不舒服的,他們已經習慣了矽谷可靠的季度銷售和利潤成長。
「如果你現在就投資並在 10 到 15 年內獲得回報,那就是風險投資,而不是上市公司投資,」盧裡亞說。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我們期望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投資回報。因此,這會引起不適,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應用程式的類型以及應用程式帶來的收入,而我們現在需要證明這些投資的合理性。
一些投資者質疑人工智慧投資是否會獲得回報。高盛分析師吉姆·科維洛在上週的報告中表示,「該技術並不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問題而設計的,因此成本是合理的」。
以特斯拉基於人工智慧的「全自動駕駛」技術為例,說明人工智慧產品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自 2015 年以來,特斯拉一直將駕駛輔助技術作為公司業務計畫的關鍵,並始終承諾該技術將在短時間內完全具備能力。但 FSD 仍然需要一名專心的人類駕駛員,能夠在出現問題時能夠掌控方向盤,並且在首次向特斯拉客戶發布近四年後,它經常受到安全問題的困擾。
目前,科技公司的執行長似乎都同意“投資不足的風險遠大於投資過度的風險”,正如穀歌的皮查伊在上週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說的那樣(Meta 首席執行官馬克·祖克柏在公司的電話會議上也重複了類似的話)。資料中心的建造需要時間,如果有人要在人工智慧競賽中獲勝,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僅僅因為沒有足夠的運算能力而錯失領先的機會。他們從核心業務中獲得了足夠的收入,投資者目前會忍受這些支出。
但在不久的某個時刻——盧裡亞預計將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初——來自投資者的壓力將足以迫使科技領先者撤回基礎設施投資,讓收入成長迎頭趕上。
「現在的遊戲是,『我們都必須表明我們願意根據需要進行盡可能多的投資,因為我們想保持這一領先地位’,但在某些時候,投資將變得如此繁重,以至於他們中的有些人…會說,『也許下個季度,我們不會投資那麼多,』然後你就會看到其他人也會發生這種情況,」盧裡亞說。 “從大局來看,這種投資水平是不可持續的。”
回到上一頁